绿色坚守
中国沙漠治理的持续战役——治沙道路探索

绿色坚守

新中国成立以来,我国一直高度重视防治荒漠化,通过一系列强力措施, 成功遏制了荒漠化在我国的扩展态势。近年来,政府也一直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。

1954年
建立沙漠科学研究站
我国第一个沙漠科学研究站在宁夏中卫建立,麦草方格治沙技术被首次提出,有效阻止了沙漠扩张
“绿化祖国”号召
1956年3月,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了“绿化祖国”的伟大号召。在“绿化祖国”的号召和推动下,大规模植树造林、绿化祖国的活动由此展开。
1956年
1958年
成立中国科学院治沙队
1958年,国务院成立治沙领导小组,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正式成立。6个治沙综合试验站相继设立,我国西北沙区定点试验研究布局初步形成。
成立中国科学院治沙队
1978年,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正式启动,揭开了我国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序幕。工程建设期限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,分三个阶段、八期工程进行。工程区横跨北方13个省(区、市)的551个县(旗),总面积达406.9万平方公里,占国土面积的42.4%。
1978年
1989年
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
1989年,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启动,整个工程涉及长江流域内17个省份1035个县市区,总面积216.2万平方公里。这是全球第一个进行大江大河全流域治理的世界超级生态工程。工程实施30多年来,累计完成造林1184万公顷。
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》缔约国
1996年,中国成为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》缔约国,每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都会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。20多年来,中国在荒漠化治理的道路上勇于探索、积极行动,为防治荒漠化这个世界难题提供了防沙治沙的中国方案。
1996年
1999年
退耕还林
1999年,四川、陕西、甘肃3省率先开展了退耕还林试点,由此揭开了我国退耕还林的序幕。2002年1月10日,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召开退耕还林工作电视电话会议,确定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。
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
2000年,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。工程区西起内蒙古的达茂旗,东至内蒙古的阿鲁科尔沁旗,南起山西的代县,北至内蒙古的东乌珠穆沁旗,涉及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、山西及内蒙古等五省(区、市)的75个县(旗)。工程区总人口1958万人,总面积45.8万平方公里,沙化土地面积10.12万平方公里。
2000年
2001年
《防沙治沙法》出台
2001年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》出台,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荒漠化防治专门立法的国家。
《防沙治沙法》正式实施
2002年1月1日,‌防沙治沙法正式实施,‌标志着中国防沙治沙步入了法治化轨道,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。‌这一法律的实施有力推动了防沙治沙事业的发展,‌取得了重要成果,‌如防沙治沙步伐明显加快,‌沙化土地状况发生了积极变化
2002年
2013年
甘肃视察嘱托
2013年,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:“特别要实施好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项目,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。”
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
2016年,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启动。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范围包括沿海11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、5个计划单列市的344个县(市、区),土地总面积4276.99万公顷,其中林地1832.96万公顷,占土地总面积的42.86%。
2016年

40年,森林覆盖率从4.8%提高到17.91%!一个“绿洲奇迹”的由来……

政策
大河奔流滋润大漠绿洲
民勤县位于甘肃省,是中国沙漠治理的重要区域之一。为了支持该地区的 生态恢复与治沙工作,
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,包括调水工程,比 如“引黄入石”工程,将黄河之水引入石羊河流域,
保障了民勤的水资源供应。

社会支持
媒体的广泛宣传提高了公众对荒漠化问题的认识,激发了社会各界对治沙工作的关注与参与。不少环保组织和志愿者团队加入到治沙的行列中,通过植树造林、宣传教育等活动,共同推动沙漠治理。

当地人民的努力
民勤当地人是治沙工作的主力军。他们采用了多种方法来治理沙漠,如建设草方格、进行梭梭和白刺等植被的种植,以及实施封沙育林等措施。这些方法有效地固定了沙土,减缓了沙漠化的进程。民勤人民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展现了极高的决心和努力。

治沙植物
在治沙过程中,梭梭树、白刺和红柳等植物发挥了重要作用。梭梭树因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抗逆性,成为治沙的首选树种。白刺则因其能在极其干旱的条件下生存,被广泛用于流动沙地的固沙。红柳则主要用于河岸的固土和美化环境。

成果
从20世纪末开始,民勤县就开始了系统的治沙工作。到2020年,民勤县累计完成治沙造林面积达到数十万亩,种植各类树木数千万株,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。通过持续的水资源管理和植被恢复,民勤的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,荒漠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。